30多年以前,在短缺經(jīng)濟情況下,糧食采取配給制度。吃蔬菜也成了一件傷腦筋的事。不像現(xiàn)在,拎個籃子上農(nóng)貿(mào)市場,想吃什么,就能采購到什么品種的蔬菜。那時候,我們農(nóng)場沒有菜場,每個單位有一個菜園組,負責單位職工吃菜,隔三差五按人口分點青菜、蘿卜,青的、黃的一把抓。分什么就吃什么、分多少就吃多少。蔬菜的數(shù)量和品種也少得可憐,記得吃的最多的菜是青菜和韭菜。青菜一直吃到開花,韭菜經(jīng)常老到尺把長,枯黃葉一大把。如果碰到天旱和洪澇,蔬菜減產(chǎn)了,那分菜的時間就會間隔很長。人光吃飯,沒有蔬菜吃,又沒有經(jīng)濟能力購買肉類禽蛋食品。在那個時候,你只能是無可奈何地的忍耐。記得父親說過的一件事,那年又是青黃不接的時候,吃了幾天的小米飯和漿油湯。單位有位知青實在忍受不住,就鄭重其事地打了一張報告,呈送給單位分管副業(yè)的指導員,要求批給他2斤青菜。指導員接到報告后,找到菜園班班長,老班長領著到一地萎黃、瘦弱的菜秧,一臉的無奈。
一個夏季一家能分到三四只西瓜就算不錯了。至于想吃蘋果,要往返10多里,去12大隊果園去買,一年去一次也就不算少了。買雞蛋要到相距10里的小鎮(zhèn),很麻煩。差不多過年過節(jié)食堂才做豆腐,豆制品幾乎成了奢侈品。
改革開放后曾經(jīng)何時,人們生活發(fā)生極大的變化。葷菜、蔬菜的品種大大豐富了,每種蔬菜還由旺季淡季的變化演變成全年均衡供應。
淘洗吃喝,哪樣也離不開水,30多年前,我家住在警衛(wèi)連,家里所用水要到黃沙河取,挑一擔水來回四、五百米,還要爬一個大堆,退潮時挑水更困難,感到水特別精貴的。遇到下大雨,哪怕是半夜三更,也要起來將大桶、小桶,缸缸盆盆一字排開等“天落水”,等到滿就揣回來,只到家里所有可裝的都滿為止。1985年,農(nóng)場裝自來水,雖然是兩幢房子合用一個公用水籠頭,已感覺方便多了,以后自來水又通到家里櫥房,感到更方便了。
吃飯是人生第一件大事。但要將飯熟,在40多年前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。我們農(nóng)場歷史上以植棉為主,燒棉秸、堆棉秸是小家庭一年中工程最大的家務勞動。拔棉秸號稱農(nóng)田三大苦活之一。每逢拔棉秸,總免不了腰酸背痛,手上磨幾個泡。一個小家庭一年要燒三、四千斤棉秸,來回幾里路,一擔擔挑回來也是件很費力的事,用牛車運雖然省力,但堆起來得增加不少麻煩。逢上連續(xù)陰雨天氣棉秸不干,點火做飯都很困難,這時,只有忍痛浪費點火油,倒在紙上再點火,遇上大風天氣,煙火出不了煙囪,往家里倒煙,滿屋嗆人。80年代農(nóng)場開始有了蜂窩煤,90年代農(nóng)場引進了液化氣,做飯燒菜又產(chǎn)生了一次革命性變化,拋棄了幾千年不變的傳統(tǒng)落后方式。進入新世紀后,電磁爐、微波爐、電飯鍋和電壓力鍋等電器絡續(xù)進入百姓的櫥房,使給我們的做飯日常生活更加便捷高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