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人的一生,往往要遇到許多各種各樣致富的時機,如果抓住了,就可能給一個人的一生帶來重大的轉折;如果抓不住,往往有時成為日后懊悔一生的事。可世上沒有后悔藥,錯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,這樣的事對人何不也是如此,特別是對急于走致富征程的人來說,機遇更顯得重要。無需多言,信手摘來身邊一些近年來,江蘇射陽縣淮海農場利用區域資源優勢,他們采取八仙過海,各顯神通的做法,積極拓展自身的增收渠道,讓越來越多的職工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。
在三分場社區17大隊,職工周加祥最喜歡做的事,就是到自己承租的10畝林地里去轉悠。周加祥興奮地告訴我,他在忙好農田正常管理的同時,還經常跑到林間去看看樹木長高了沒有?林下的莊稼長勢咋樣?林間耕播收割作業的全程機械化,讓他輕松管林的同時,僅林間套種每年就有近2萬元進賬,當然,等到十年租期后,樹木銷售將又是一筆可觀的收入。
在農場能享受到如此承租種林待遇的又何止周加祥一人。據農場綠化管理所負責人王增平介紹,近年以來,農場采取個人承租、股份種植和集體管理種林模式,職工居民們更是化“機”為“遇”,目前農場僅承租林這一項,就有300多戶職工居民承租了2000多畝林地,他們以林業為致富平臺,發展林下苗木、糧豆種植和家禽散養。今年夏收,農場職工林下小麥獲得了大豐收,糧食總產就有100多萬公斤。
為轉型發展,距農場小城鎮約9公里的四分場社區八灘河堆兩岸和臨海高等級公路兩側,新成立了農場資源開發管理中心,負責上千畝綠化苗木基地開發和140畝果樹品種的培育,加上鄰近淮海農業高效園區的多年經營,其田間栽種撫育的正常管理和銷售等各環節,就為農場職工和當地居民勞務創收帶來的契機。
常年在淮海農業高效園區做工的戴會說,她兒子早年患病去世,丈夫又患有甲亢,家里的經濟捉襟見肘,成為農場發展經濟的滯后戶。為了改變自家的狀況,她看到鄰近農業產業版塊的興起,正好也為她的創收帶來了機遇,沒有一技之長的她,就這樣一個月下來,能掙到2000元左右的收入,雖說收入對正常人來說,不是很多,但她已經很滿足。同樣在民營企業愛蓮苑水生花卉有限公司,每年需要大師的勞動力,而總經理李靜從園區成立17年來,每年以近百萬元的勞務報酬,吸納當地50多名經濟困難人員來苑區工作,苑區管理工資和計件工資讓貧困職工實現了家門口就業,一般職工年創收達二三萬元,多的可達五六萬元。
姜尚、馮玉琴夫婦,是淮海農場四分場的普通職工,他們靠勤勞的雙手,每年在管理種植的160多畝麥稻作物上,通過投勞入股獲得的管理收入、超產獎勵和股份分紅就拿到6萬多元。對此穩固的收入回報,姜尚夫婦并不滿足。三年前,有一次在管理水稻生產的過程中,他們發現渠邊河埂和水田里經常有水蛭出沒,這一發現讓他夫婦倆眼前一亮,市場上水蛭收購價那可是價格驚人,何不利用晚上閑暇的時間來捕捉水蛭來致富呢?
說干就干。他們立即購置了晚上照明用的兩個電瓶礦燈,用竹子鉛絲和網做成了網兜,當天晚上夫婦倆穿上長筒膠鞋,一人一條進排水溝沿著田埂來搜尋水蛭的蹤跡,雖然是第一次捉水蛭,但第一個晚上花了2個小時,就捉到了幾斤水蛭,第二天拿到市場上一賣,乖乖,就賣了200元錢,這讓他們興奮不已,更加激發了他們捕捉水蛭的熱情。他們除了夜晚夫婦倆一起下田捕捉外,平日里在田間放水或是勞作時,看到水蛭就順手捉在瓶子里,拿回家養了起來,聚聚再拿到街上去賣,有時一個晚上夫婦倆最多能捉近400元的水蛭,雖然每年從水稻育秧陸續開始捕捉,到水稻收獲前斷水里的5個月時間里,去年就是晚上到處轉轉就掙了2萬元。今年姜尚夫婦倆不再局限在本大隊的田間溝旁,而是轉悠的范圍擴大到臨近的大隊,每天正常捕捉三個多小時,雖然水蛭的收購價有高有低,但他們今年就已經有2.5萬元進賬,尋出了一條增收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