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了年紀人的記憶中,有一個難忘的使用票證的年代,使用的票證有糧票、布票、油票、糖票、肉票、香煙票、肥皂票、煤油票等日常生活用品票證,以及自行車票、縫紉機票、手表票等等工業品券證,五花八門,名目繁多。在那個年代,沒有票證是無法生活和寸步難行的,直到改革開放后,各種各樣、形形式式的票證才逐步退出人們的視線,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生活,使用票證的年代成了人們難忘的記憶。
記得當時的糧票有全國糧票和地方糧票之分,地方糧票只限于在本省、市使用,農場也有代糧卷。那年祖母年老葉落歸根回老家四川定居,為能按月寄全國糧票回川,我們全家動員想盡一切辦法到處換全國糧票,可沒有一定的背景全國糧票是很難換到的,因此往往湊不齊,常受到老家親戚的責問,差點留下“不孝子孫”的罵名。那時不管大人小孩每人每年只有六尺布票,哪能年年做新衣啊,大人小孩的衣服都是補丁摞補丁的,實在不能穿了還要用來納鞋底。那時一年一家才最多有一斤糖票,有時供應還是黑黑的所謂紅糖。記得有一年我生了一場可怕的大病,醫生給開了張2斤的糖票,很是大面子了,對醫生好感激的。那時進城探親訪友,親友用有限的票證買幾包香煙或一斤糖、兩塊肥皂的送你,那可是大禮了,因為這是他和家人省給你的啊。
在那個計劃經濟且物質匱乏的年代,各種各樣的票證就是生活生存的必須,存放需格外的小心,弄丟了或弄錯了,那是很要命的事。母親不識字,使用票證都要我過目辨認,基本沒有搞錯或遺失過,所以,我對各種各樣的票證記憶很深刻。
票證制度應該是計劃經濟的產物,是商品很匱乏的表現。新中國是在一片廢墟上建立起來的,解放初期我國的生產力還極其低下,盡管黨和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大力發展生產,終究因為基礎薄弱,生產力發展緩慢,還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。實行票證制度,對人們的基本生活品計劃供應,使人人有飯吃,有衣穿,有基本生活用品,雖然水平極其低下,甚至不能解決溫飽,但保證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,保障了正常的生活秩序,維護了社會的穩定。
各種各樣的票證伴我們度過了那艱苦的歲月,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,商品極大的豐富,人民生活步入了小康,票證制度也完成了自己歷史使命,退出了歷史舞臺,形形式式的票證成為人們爭相收藏的佳品,一些稀有票證更是收藏者追崇的珍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