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她是愛崗敬業,不計名利的模范”“她是青年員工的傳幫帶‘的師傅’”“她又是一個愛管閑事的‘熱心人’”在淮海農場社區,一提到擔任社區干事、支部書記等基層職務的吳翠寶,社區“一站式”辦公大廳的員工都這么說,這個有著近20年黨齡、在社區基層工作17年的她,始終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,用心用情踐守著黨的初心和使命。
不“欠賬”的辦事員
社區工作人員是最基層的“干部”,擔負著為居民服務,把農場黨委的聲音傳給千家萬戶的職能。同時,他們也能夠聽到居民最為真實的訴求,感受居民的不易,但有時也是最容易成為被居民誤解的人。工作內容多、壓力大,還要對應部門多,社區需迎接來自上級及各個部門不定期的檢查。作為居民的自治組織,它是純服務性機構。所以,為居民服好務就是社區人員最主要的工作。
社區的每一次工作部署、黨務組織、活動安排,從要求通知、課件準備、臺帳記錄,她都要花費很大精力做很多具體工作,經常需要利用休息日和晚上時間加班加點,而她卻以“本職工作”而自勉。
多年來,她養成了一個嚴謹的工作習慣,當天的事務當天畢,就是臺帳記錄也絕不“欠帳”拖到第二天,這也是大家經常看到她“挑燈夜戰”的鏡頭。
“已經快退休的人了,干工作為何這么拼呢?”當有人不理解的問及時,她總是笑著回答:“明天還會有明天的工作,今天的事就要今天做完。”
塞“紅包”背后的故事
在淮海社區城南居委會有一戶特殊家庭,其35歲的獨生女因患嚴重精神分裂癥,需要每天服藥控制病情。可在去年5月份,該患者因為藥苦而拒絕吃藥,導致病情加重,并常常把勸她吃藥的母親臉上抓破,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血印。而患者的母親很著急,請了多少人來勸也無濟于事。
當吳翠寶了解到這一情況后,主動找到患者母親,表明愿意與患者進行溝通。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里,吳翠寶關心地詢問患者平時喜歡吃什么,自己的孩子上學由誰接送、晚上睡覺有誰賠等生活細節,讓媽媽為家操勞的意念灌輸給患者。當得知患者喜歡聽李谷一的歌曲時,吳翠寶就拿出手機,用手機流量為她點唱了一首又一首李谷一的歌曲,至此患者消除了戒備心理,臉上也露出了笑容。當她母親遞來水杯和藥劑時,她毫無戒備地把藥吃完了。
在吳翠寶欣慰地要離開時,患者母親滿含熱淚,拉著她的手,硬要塞上200元錢,動情地說:“真是太感謝你了!我家那么多人勸都沒肯吃,被你一來,這斷了一周的藥終于又續上了。”“不要謝,這段時間,我會時常抽空來看看她的。”吳翠寶不僅回絕了硬塞過來的錢,同時這一承諾,也促成了吳翠寶與患者見面就打招呼的“朋友”。
“尋親日記”見真情
“吳女士,現在親戚尋到了,紅包應該收下了吧!”2020年前夕,這是一位尋親者給吳翠寶打來的感謝電話。這是怎么一回事呢?
2019年9月的一天,正在班上工作的吳翠寶接到南京淮安籍徐姓一個尋親求助電話,自述本人在30多年前到農場玩時的一戶親戚,現在沒有了音訊,早年父母通過信,親戚家姓“莫”還是姓“牟”已經記不清了,兩個兒子的名字可能一個叫建國、一個叫建中,在早年的哪個分場哪個連隊居住已記憶模糊,但是能清楚記得親戚家中兩個兒子小名分別叫大馬、二馬。大馬年齡在50多歲,二馬可能在老六垛街開過大排當。
吳翠寶面對這些模糊的線索尋親,她沒有退卻,她暗下決心:既然別人信任了你,并選擇你尋求幫助,就是有再大的困難,也要努力去爭取做好。
此后,在吳翠寶的工作日記中,又多了很多標注了特殊符號的記錄:“明天六垛街逢節,到街上找一些飯店老板和擺攤老戶,了解有沒有認識叫二馬開過店的”;“明天周末,請派出所戶籍警查詢有沒有叫(模、莫、牟)建國、建中人員的戶籍檔案”;“終于在五分場社區干事處了解到,該單位以前有一家老住戶姓牟,父母早已去世,有兩個兒子,大的叫大馬,小的叫二馬,目前家住哪里,怎么聯系,尚需進一步跟進………”
功夫不負有心人。吳翠寶在短暫的一個星期時間內,通過在五分場社區以前交養老金的記錄中,終于找到了聯系電話,成功為求助者尋找到了失聯多年的親人,同時也多次婉拒了求助者的“紅包”答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