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1955年6月11日農建四師第340期出版的《生產戰線報》2版上,一則《麥收第一天》的新聞引起了我們的注意,這條發生在65年前的麥收,與現在的機械和人員參與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讓我們一起從現在的視角,再一次回望到當年的崢嶸歲月,感受軍墾人的精神。
一大早,太陽剛從地面升起來,分場梁莊工作站收割的人們下田了。八號這天,天空晴明,晨風吹拂在每個人身上,感到非常涼快。田野里,那些沉甸甸的、遍地金色的麥子,好像在向收割的人們點頭微笑:主人,快來收割吧!看,我們長得多么美麗結實。
收割開始了,機車、人工聯合出勤,他們有組織的分布在廣闊的麥海里,頓時,西南角上飛起了煙幕,還帶來了“噥啦!噥啦!”的響聲,啊!原來是拖康拜因在收割。我懷著好奇的心情,要去看一看先進機割如何優越,不,我的任務不僅是來參觀,而要虛心地去學習。我走近機車旁,王俊才小隊副向我熱情地介紹了康拜因每一部門的操作過程。
在康拜因漏割地方或不適宜機割的地方,人工收割隊用鐮刀、龍鑿刀等工具全力配合搶割。
戰士們提出“珍惜麥子像愛護自己的眼珠一樣”的口號,這口號鼓舞了全體同志的勞動熱情。當日響午,在人工收割的地方,我親眼看到他們的實際行動。戰士們的衣衫濕透了,他們不去擦一擦,快割、快堆、快捆、快運;這里割完了,又換塊地方割,一刻不停留。熱情苦干的淮農同學們,他(她)一樣的投入麥收戰斗!那怕是一根穗或者散落在草里的一兩根麥穗,都細心的拾個光。由于大家情緒高,質量好,一天總損失率平均由百分之四點一降到百分之二點五。
在機械化大面積生產中,機車與人工必須緊密配合,才能完成任務。我深深地體會到這是一種先進科學了聯合作業,宛如現代化的聯合作戰一樣,每一部門,每項操作,每個地區,都構成了一個整體,這與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有多大的區別呵!
下午,傳來氣象站消息,說今晚可能有暴雨……
麥收副指顧正云,在指揮部會議上作了細密的布置。當收工回來,大家聽到這消息后,不少同志說:我們要跑在時間前面,連晚去收割。于是,同志們就立即出勤了。
自動康拜因手胡冰、蔡金甫、吳和珍等幾個年輕人昨天整整戰斗了一天帶一夜,統計員陸順元,小福特拖車的幾個同志同樣如此。他們忘記了吃飯、休息,把全力集中在機車上。天剛發亮,胡冰等吃了點東西,連坐也沒坐一刻,又爬上了機車。王國華關心地說:老胡,累了吧!該歇歇了。胡冰笑笑說:不累!我們要爭取提早完成,去支援兄弟分場哩!
擔任人工收割的二連,六隊部分,他們在沒有月光的夜晚,把散布在田野里的一百多畝麥的把打捆、堆好;有的從二里多路挑到集中地,小心堆好,防止下雨。
宣傳組的好幾個同志,他們一面宣傳,一面完成了二百多個麥把堆集任務。在這日夜的麥收中,同志們是辛苦的,但他的情緒是飽滿的,誰也沒叫聲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