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刷臉支付到刷臉開門,人臉識別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。然而,隨著人臉識別應用的普及,其背后存在的風險和漏洞也日漸引起人們的關注。
近日,農場公共服務科一戶申請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,戶主張某是重度殘疾人,無業無收入來源,膝下兩個子女均未成年,僅靠妻子姚某一人打工維持生活,家庭十分困難。對照低保標準,該家庭符合申請城鎮最低生活保障,但在省信息系統核對中顯示:該家庭戶主張某在昆山市玉山鎮是個體經營者。公共服務科工作人員經過入戶調查,發現信息有誤,通知張某家人去往昆山核實,經核實:戶主張某因認識不足身份證件被人復印,同時又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誤導使用人臉識別以驗證了身份。導致不法分子鉆了空子。
此事經過一番努力,終于在昆山市行政審批局的幫助下,申請了注銷。
關于如何保護好個人信息,社區公共服務科提醒:居民在日常生活中,應做到不隨意在不明網站注冊個人生物信息,不掃描可疑二維碼,不在來路不明的網站、APP、軟件、小程序及陌生鏈接中進行人臉識別。同時,在進行人臉識別或授權人臉資料時,要確認人臉識別申請的單位,對一些安全性不高或不信任的應用場景要謹慎進行人臉識別。自己的手機盡量不要借給別人操作,以防人臉資料被不法分子盜用。
上一篇:下一篇: